
从古至今,秋天似乎天然地与感伤联系在一起。马致远的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”,几乎成了“秋思”的代名词;而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更是道出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共同感受。秋天这个季节,丰收与衰败并存,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短暂、时光的流逝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秋常常被赋予“萧瑟”“凋零”的意象。文人墨客习惯借秋景抒发身世之感、家国之忧,所以秋天就天然带上了“感伤”的文化滤镜。但这真的只是文化情结吗?
其实不然。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发现,这种"悲秋"现象并非古人独有的文化现象,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。在医学上,我们称之为“季节性情绪障碍”(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,简称SAD),民间也叫它“悲秋综合征”。
一、光照变化是罪魁祸首
进入秋季,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日照时间缩短、光照强度减弱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变化,却会引发我们体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。
人体内有一个精密的生物钟系统,它主要受光照调节。当光照减少时,我们的松果体会分泌更多的褪黑素。褪黑素虽然能帮助睡眠,但分泌过多会让人感到困倦、情绪低落。同时,光照不足还会影响大脑中血清素的合成。血清素被称为“快乐激素”,它的水平下降直接导致情绪低落、焦虑等症状。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一到秋天就感觉“没精神”、“提不起劲”,这不是你的意志力问题,而是生理反应。
二、生物节律的全面紊乱
除了激素水平的变化,秋季还会影响我们的昼夜节律。研究发现,季节性情绪障碍患者的生物钟往往会发生“相位后移”,简单说就是生物钟变慢了。这导致他们晚上难以入睡,早上起不来,整个作息节律都被打乱。
更关键的是,这种节律紊乱会进一步加剧情绪问题。当睡眠质量下降时,大脑处理情绪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。
三、基因也在“作怪”
最新的研究还发现,对季节变化的敏感程度可能与基因有关。某些基因变异会让人对光照变化更加敏感,这些人更容易在秋冬季节出现情绪问题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“悲秋”,而有些人却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。
四、科学应对有妙招
了解了“悲秋”的科学原理,我们就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:
1.光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每天早上使用光疗仪照射30分钟,可以有效缓解症状。即使没有专业设备,多晒太阳、增加室内照明也有帮助。
2.规律作息非常重要。尽量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,避免熬夜,有助于稳定生物节律。
3.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清素分泌,改善情绪。秋季虽然天气转凉,但坚持户外运动效果更好,因为能同时获得光照和运动的双重益处。
4.饮食调节也不容忽视。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(如牛奶、鸡蛋、坚果),有助于血清素的合成。
如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,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。现代医学对季节性情绪障碍有很好的治疗方法,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。
古人的"悲秋"情怀,原来有着如此深刻的科学道理。了解这些,我们既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,也能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改善生活质量。秋天的美好不应该被情绪阴霾遮蔽,让科学帮我们找回内心的平静与愉悦。
内容来自:科普中国
责编:宁娟
来源:科普中国
桂阳县樟市镇秸秆归田变沃土
四里镇:“三向发力”推进素质培训,综合赋能锻造过硬队伍
临武的石头会“唱歌”
我县开展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
桂阳县桥市乡:“三训提质”激活乡村振兴“头雁”动能
我县开展2025年全民参保集中宣传活动
桂阳大道绿化工程启动建设
深入推进“六大新行动” 全面实施“七大攻坚”丨塔背路建设提速攻坚 预计12月实现全线贯通
下载APP
分享到